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市)区科协
中药种植合作社遭人哄抢引热议
时间:2023-11-03 09:29 来源:南县科协 作者: 谭宏 浏览次数:

近日,河南周口一中药种植合作社遭人哄抢,种植园主坐地痛哭情况通报称,是村民误认为种植户第二遍已收割完毕,遂进地捡拾药材。种植户劝阻无果后报警,民警迅速到场,劝导群众离开。种植户的劝阻、哭喊,难道还不足以证明哄抢吗?这样的解释很难引发益阳科协干群热议。

有干群认为,这些发生在田间地头的偷抢行为,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多人共同实施,归根结底还是“法不责众”的心理在作祟。要扭转这种人性的黑暗,要靠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科普教育,以达到移风易俗的效果。对个案则绝不可姑息,要以“不以恶小而不咎”的较真态度依法打击。只有打到哄抢、偷盗者的痛处,提升违法成本,才能震慑当事人并警示潜在效仿者,逐步形成“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敬法守法社会氛围。

有干群认为,农户们辛辛苦苦种植的农作物、经济作物,眼看着迎来收获,却无端遭遇哄抢、偷盗,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哄抢、偷盗行为已不仅是个人道德品质问题,而是涉嫌违法犯罪。只依靠柔性教育、劝诫很难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还需要找准“病灶”,下猛药治沉疴。既要对哄抢、偷盗者的法律责任一追到底,也要为被害者挽回经济损失。

有干群认为,这类事件也再次说明,一些地区的基层治理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基层政府部门发布的通报里,或在村民自治组织负责人的口中,哄抢、偷盗行为往往被轻描淡写地描述为“拿取”“捡拾”。这些表述都淡化了哄抢、偷盗行为的违法本质,模糊了道德和法律的边界,表面上看是对哄抢、偷盗行为的宽容,但何尝不是对被害者正当权益和法律尊严的漠视?依法行政、违法必究这门课,基层政府和执法部门都需要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