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日,科普中国·星空讲坛盛典以“科普共创,洞见未来”为主题,邀请院士、专家、科普创作者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与圆桌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的演讲主题为:《食品安全科普现状及新理念》
食品安全科普的现状
用一句话来讲,食品安全这个领域的科普,和其他专业领域的科普很不一样,当然这是王婆卖瓜。
它的特征的第一个方面就是,主观认知很难改变。
人们生活了很多年,他的认知比较固定。比如说食品添加剂,我们一直科普说不要太妖魔化食品添加剂,但是太多的人一提到食品添加剂,就觉得不安全、不该用,这个是很难改变的。
我们食品安全上往往有一些东西,是已经形成的负面情绪。
公众对食品安全往往有一些负面的记忆、负面的情绪,所以对科普容易激发一些抵触心理,你要跟他讲食品添加剂不是那么坏的,他有一种抵触的心理,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三方面,对技术有一些恐惧。
我们的广大消费者能够接受航天方面的、空间方面的一些新的技术,但对食品生产当中一些采用的新技术往往不认同,认为要追求纯天然的、原生态,比较反感在食物制作当中使用科技或者高科技。
所以我们要把食品安全方面“科学的共识”向“社会共识”转化非常困难,而同时高质量的食品安全的科普的材料还是非常的稀缺。
比如食品安全的这个科学信息,包括一些政策、科学的结论,一些研究的成果等等,很多仅仅是在科普圈专家“圈对圈”转发点赞传播,没有能够下沉触达到真正需要的人群。
食品安全科普的国际趋势
当然有一套方式方法的,这个我就不展开讲了,所以现在的核心目标就是刚才讲到的。
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科普
第三部分我要讲一下我们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既然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我们通过思考,正在进行一些探索,来解决一些困境,刚才讲到的若干的困境。总结一句话,我们走什么样的一条道路呢?就是想走社会科学,但是又是循证的精准科普,那么这个是我们正在想办法探索的一个。
我们在屏幕上大家看到的四个关口,第一个是目标关,第二个是设计关,第三个是实施关,最后一个是评价的、评估的关。那么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循证的、符合我们国家民众认知规律的、以受众为中心的精准的交流方法,我们简单地称之为“精准交流”,或者叫“精准科普”。
通过前期关于采食毒蘑菇的高风险的人群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这些人群中存在一种“乐观偏差”的心理。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能够辨别什么是有毒的,什么是没毒的野生蘑菇。这个“乐观偏差”是影响采食蘑菇的关键因素。
设计关是精准科普活动的,要进行产品的设计,主要分为4个阶段,我们要找到正确的对象,要有正确的内容,这些目标要被受众认可,能够提供改变他们行为的动力和改变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设计。
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启示建议
科普要高质量发展,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要改变理念。
从单向的我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科学的知识,变成一个双向的互动,要非常明确以受众为中心的精准科普。
第二要改变团队。
从单一主体自然科学家,到双主体的协同,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双主体的专业队伍提高科普质量的供给力。
第三要改变模式。
我们要推进社会科学,但是又是循证的精准的科普模式,前面讲到了,比如说要过四关,要强化受众认知的洞察,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最后我们要规范内容。
食品安全的科普一定要用好《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修订版)》,这是面向全国发布的科普大纲,是经过我们一组食品安全的专家反复研究和对外宣传征求意见以后的最后的这样一个产物。
比较遗憾的是,据我观察,发布以后影响力不是像我们预期想象那么大,但是在这里我还是要强调,在中国范围之内你要做食品安全的科普,首先必须拜读中国科学发布的《食品安全科普宣传大纲》,来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内容的规范性。
今天的讲座我需要感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门做科普、专门做风险交流的陈思博士帮助我准备了这样一些信息观点以及PPT的制作,特此感谢陈思博士,同时也谢谢大家的聆听!再见!